一周谈 春节回家是中国人最自觉的乡愁,全球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现象由此而来。虽然近年间出现了一些“恐归族”,但在多数中国人的意识中,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无论春运买票多么困难,都要风尘仆仆地赶回家和父母吃一顿年夜饭,仿佛唯有如此,这一年才算完整。 本期“一周谈”,我们来说说关于回家过年的那些事儿。 上周,上海某媒体报道了一位北京白领“借道”曼谷然后转乘低折扣的国际航线回到昆明的故事,引发网友热议。事后,有较真的记者调查求证后指出,这个故事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段子而已,因为故事主人公姓名不详,而且出发地有深圳、杭州、北京等多个版本。但是,上海铁路边检部门提供的信息确实表明,“曲线回家”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选择,今年春运期间有,很多住在广州、深圳等地的乘客,就选择了从香港中转回家过年。 “曲线回家”尽管没有网络段子中说的那么神奇,但仔细想想,其实这种变通的思路具备一定的现实操作性。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一票难求仍是春运的主旋律,乘客如果能用飞机与飞机或者火车与飞机接驳的方式“曲线回家”,未尝不是一个灵活变通的好方法。 “曲线回家”说到底是对传统的回家方式的一种突破,其实,在如何回家、搭乘什么交通工具这个问题上,我们完全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一般而言,当我们谈及春节回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乘坐火车这种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出行方式,正因如此,每年春节期间的铁路供需矛盾尤其突出。相比之下,如果选择乘坐汽车回家,买票的难度稍微要小一些。 春运期间的旅客发送量动辄高达二三十亿人次,消化这些客运压力,实现“平安春运”,既需要交通部门适量加大运力、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也在客观上要求乘客能够理性选择多元化的出行方式。上周,上海、阜阳、南京等地的一些企业提供免费的大巴车,专程送农民工回家过年,在社会上就引起正面反响。这样的温情之举,体现了企业的责任意识和爱心关怀,更说明我们在选择回家方式之时并非只有挤火车这一个选项。 谈及回家过年,每年最受大家关注的一个群体就是农民工。受当前的城乡户籍制度和城乡发展差距的限制,很多农民工长期与亲人分居两地,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回家团聚几天,对他们而言,春节回家就是刚性需求。但是,进入网络购票时代,恰如那位致信铁道部的温州农民工黄庆红所言,网络购票比窗口提前开始,这使得农民工更难买到回家的票。让人高兴的是,在公众和媒体的呼吁之下,铁道部门近期顺应民意,不仅加开了农民工专列和临客车次,而且对延长了窗口售票的预售期。虽然还达不到与网络购票同步,但毕竟有了进步。 春节越来越近,一些人已经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一些人则回家的心情越来越急迫。有些人可能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必须在春节期间要选择回家。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对春节回家的感情,他们所认为的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妻和未婚孩子组成的包含两代人的家庭,他们的家庭意识基于爱情和亲情,夫妻儿女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相比之下,中国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核心家庭,往往是包括老人在内的三代人组成的家庭,我们的家庭意识基于血缘和地缘,父母在哪里,哪里才是家。 可以这样说,当今社会的春节回家,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文化现象,而是关涉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甚至政治命题。春节回家这个文化仪式,是对中国人精神信仰的一种观照,无论是交通部门还是更其他部门,都应该创造条件来帮助民众完成这种回家的仪式。 (新华每日电讯)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