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校园响起京腔京韵 学生接受和喜爱超想象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2-01-10 16:50
分享到:

  “仁兄!”

  “贤弟!”

  “这……啊……啊……”

  这是北京市东城区板厂小学一年级(1)班学生张睿煜和蔡宇暄,在京剧课上表演京剧《野猪林》中林冲和鲁智深的一段念白。每个上台表演的孩子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一口京腔京韵,字正腔圆,表演得有板有眼、惟妙惟肖,还真有点京剧家的“范儿”。

  京剧课是板厂小学2011年9月开设的校本课程。“京剧是我们的国粹,被誉为‘东方的歌剧’,我一直在思考把汇集了传统文化与民族智慧的京剧融入课程教学,从而发挥传承艺术和创新教学的双重作用。”学校音乐教师白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学校。令白艳感到高兴的是,学校不仅同意了她的想法,还鼓励她把京剧作为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和实践。白艳开始查阅资料,寻找音像资源,并拜访了京剧名师孙毓敏。最终,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她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案。

  “学生的接受和喜爱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板厂小学教导主任黄斌红说。课程起初定位于京剧基本概况介绍,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了,现在增加了《野猪林》等京剧名段的念白,以及京剧行当、京剧服饰、京剧名家、京剧名段等内容,“下学期,我们准备教学生现代京剧的唱腔”。

  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授朱旭东说,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肢体文化、艺术文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运用得当,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像白艳与京剧课这样的创新故事,在板厂小学还有很多。教师创新发展的蓬勃活力,得益于板厂小学近年来提出的“四走一加强”的教师培训模式。板厂小学校长冯雅男介绍说,学校把特色培育作为教师创新发展的内驱力,校本研修作为教师创新发展的助动力,支持教师走近专家、开阔视野,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走进课堂、大胆实践,不断转变教学行为;走上科研、深入研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走入课程、用心经营,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加强校本研修的广度与深度,促进教师成长和创新发展,使学校、教师、学生在发展中受益。

(中国教育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