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所谓的“起跑线”吗 现在的孩子都会唱改编过的一首歌:“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背唐诗、练习珠心算,上学后的周末奔走于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能不累吗? 这样的累,与一个命题难脱干系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曾是商业培训机构的广告语,让家长陷入无限的矛盾和纠结中。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对媒体表示,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所谓好的小学初中,并不符合科学逻辑,不值得宣传和推广。他说,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王定华称,人生犹如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影响一生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也不认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这句话是谁喊得最要紧?是办学的人,因为背后都有利益支持的,都和利益相关。”他认为,要看到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关键的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的兴趣习惯和学习方法,要呼唤教育理性,而家长理性非常重要。 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任教的杜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针对“起跑线”,她认为:有条件应该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兴趣班。不必让孩子“起跑”得太早,家长应该摒弃注重小孩学前教育的观点,太过注重学前教育只会适得其反。作为家长,她也希望给女儿选择好的教育机构。毕竟一个好学校往往包含了更强的师资力量,更好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 据了解,目前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几乎都是为分数准备的,每参加一项运动、学一门乐器也都是为了升学的需要,孩子自然很难享受到运动的快感、音乐的优美。 北京市光明小学的校训是“我能行”,旨在培养在人生路上走得远的光明人。该校校长廖文胜认为,从根本上说,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即使考不上大学,上不了名校,也会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长道路,让他喜欢一样东西,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乐,这很重要。 “慢成长”回归平和 近日,在北京市某小学的班级论坛上,一位一年级家长的一篇《孩子,你慢慢来》的文章,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共鸣。文中写道“孩子,你别急,慢慢来。也许你不是最棒的,只要你是快乐的,就够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一味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质,甚至把智力考查等同于知识考查。在这种压力下,大部分学校只关注升学率、考试分数与名次,严重忽视对孩子道德品质与坚强意志的培育,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感、美感、人性等方面的真实需求,这对于教育来说是最致命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表示,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1000个孩子有1000种教育的方法。 他认为,“虎妈”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人们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因此,所谓“虎妈”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家长本身就承担许多压力,如果将焦虑传递给孩子,只会恶性循环使双方更加疲惫。业内人士告诫家长,应当持有平常心,改变攀比、从众心态。这是家长必须从自己做起的,别人无法替代,要战胜这种“心魔”,家长要有底气,有定力。对孩子有一个平常心,等待他慢慢成长;视孩子为一个普通人,不期望他一定要出人头地。 不过,在记者采访中,不少家长发出同样的质疑:不望子成龙,谈何容易? “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这是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通过素质教育,教育将更好地回归其本质,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 (工人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