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参与太空科研实践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11-16 22:57
点击数:
分享到:

  新华网南京11月16日电 (记者 凌军辉)16日10时7分,已经在轨运行108圈的“天巡一号”卫星从中国境内上空经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卫星地面测控实验室的师生们正在紧张进行监控测试。“一切正常,卫星传回的图像清晰完整,下一步我们将开展相关空间科学试验。”卫星总设计师陈卫东说。

  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天巡一号”卫星9日搭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这所学校成为中国第4所研制、发射卫星的大学。在此之前,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浙江大学先后研制发射了卫星。

  2005年7月以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投入数千万元资金,集合有专长的老师和学生组成研发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研制60公斤级的微小卫星“天巡一号”,用于完成空间科学试验。

  “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给大学,尤其是工程类大学提供了发展机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熊克16日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作为一所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大学,近年来学校的航天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借助“天巡一号”卫星的研制,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16日11时,“天巡一号”在轨运行正常,功能完整,已完成对地成像21幅,数传图像5幅,图像清晰完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卫星总设计师陈卫东告诉记者,“天巡一号”以完成空间科学试验为目标,将首次在国内实现卫星在轨特性测试,并验证短焦距面阵CCD相机成像技术和基于VxWorks操作系统的星上信息集中处理技术。

  随着中国迈向太空的步伐加快,一些综合性大学纷纷组建“航空宇航”学院和研究所,加强航天科研实践和人才培养。数据显示,近年来,开设“航空宇航”学院的高校从原来的5所增加到10余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综合性高校纷纷开设“航空宇航”二级学院。

  熊克教授认为,研制卫星是一项多学科交叉、技术高度集成的高风险科研项目,对学校科研体系的牵引力强,对人才、师资培养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天巡一号’卫星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2岁,几年来,一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迅速提高,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

  一直以来,中国大学在航天方面的理论科研较多,工程实践偏少,严重制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借助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这一瓶颈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打破。

  “天巡一号”姿态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年仅31岁的郁丰告诉记者,在参与研制卫星之前,他是一名在读博士,虽然从书本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工程经验几乎为零。

  通过研制卫星,郁丰把理论知识在工程加以运用和检验,再从实践中提炼科学认识,收获很大。“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卫星成功飞天,大家都感到很兴奋,很自豪。”郁丰说。

  和美国、俄罗斯等太空强国相比,中国的航天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中国大学对太空科研实践日益高涨的热情,也许可以缩小这一差距。“我们对太空的探索不会停步。”熊克教授说。

  (凌军辉)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