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公务员职业面临三大瓶颈考验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1-11-11 14:14
点击数:
分享到:

  无庸讳言,多年来各级政府与公共部门的规模一直在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人才吸纳的作用。但是,无论我们怎样看待政府扩张的利弊,都要承认政府的吸纳能力不可能无限扩大,总有个边界。目前的现实情况就是,政府的吸纳能力已经遇到了三个瓶颈。它们分别是财政瓶颈、代际瓶颈、地区瓶颈。三大瓶颈并存,会对公务员(微博)的个人职业前景带来各种复杂影响。

  财政瓶颈:

  在财政与编制限制的影响下,政府的规模扩张出现了变异形式

  简单来说就是公务员队伍已经过分庞大,公共财政养不起了。中国的“公务员”的总体数量是多大,迄今还缺少公认的权威数据。有一种估计认为,目前“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约为5300万人;考虑到可能有各种统计遗漏,真实规模也许更大。以这个数字来计算所谓“官民比”的话,大约是1:25,意即25人中有1人是公务员。此外,还有一种指标是每单位GDP供养多少公职人员。有人认为,根据2008年的GDP数据,保守计算中国每百万美元GDP供养人数约为12.3人(另有说法为39人)。相比之下,英、美、日等国家大约在1-2人水平。换句话说,中国每单位GDP的财政供养人数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这也意味着公务员规模十分庞大。

  由于公务员的概念定义有很多歧义,统计口径上也有各种不同理解,所以对“官民比”的计算也一直有争议。

  因此,无论从实际支出规模来说,还是从社会公众在心理上的认可与接受程度来说,政府用于养人的公共财政已经遇到了严重的限制。限制的直接表现,是编制紧张。公务员职位的增长,完全依据于来自中央的编制计划。而编制紧张,已经持续多年。在财政与编制限制的影响下,政府的规模扩张出现了一种变异形式。一方面是上级机关大量从下级单位“借调”人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与公共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则以各种编制外的变通形式招收人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但是他们的身份只是编制外人员。通常情况是,他们需要工作一两年等待编制。有了编制以后,他们需要通过正式的公务员考试才能“转正”。因此,在公务员考试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已经在政府部门里工作的人。这不但进一步加剧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而且为了优先照顾到这样的编外人员,相关的岗位描述常常采用“量体裁衣”模式,从而也引发不公平、内部暗箱操作等等问题。

  代际瓶颈:

  持续多年的年轻化进程,开始出现“自反性”效应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政府部门,职位上升通道相对变得狭窄,竞争变得激烈。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人事制度方面最重大的变革是退休制度的建立,以及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和专业化。毫无疑问,年轻化和专业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量的年轻干部进入领导岗位。例如,河北闫宁29岁任代县长,3年4度升迁;湖北25岁的牟阳被提拔为镇长;湖北周森锋28岁即任宜城市政府党组副书记、29岁任市长和党组书记、今年则再度提拔;山东6名“80后”齐任副局长……等等。总之,“60后”进入省级领导岗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出任县长、局长,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进入公众视野。

  年轻化固然是干部培养的需要,但是,持续多年的年轻化进程,也开始出现“自反性”效应。领导们还很年轻,距离退休尚远,意味着退休拉动的轮换空间越来越小,对于等待晋升的年轻人来说,则意味着排队时间逐渐延长,开始出现积压。这带来两个后果,均有某种消极性质。一个是扎根基层勤奋工作的干部,容易被积压。笔者参加过省级组织部门组织的选拨基层工农干部的专家测评,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这批人选都已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如果没有特殊政策的扶持,他们几乎没有机会与更年轻、更高学历的人竞争科级或副处级的职位,不免令人感慨。与此相反,另外一个后果则是引发“超年轻”竞争。有人不惜年龄造假,履历造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代际瓶颈日趋严重。

  地区瓶颈:

  大城市与高层部门中出现人才拥挤与人才积压

  这指的是城市与农村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人员过度向前者集中,造成拥挤。尽管都是公务员职位,但是,人往高处走,依然是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惯性。人们竞相涌向北上广,涌向大城市,越是高学历越是这样。在一般意义上,这也无可指责。但是客观来说,城乡差别依然在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上明显地表现出来,导致大城市与高层部门中的人才拥挤与人才积压。从人才使用的角度来看,不但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进入好的地区,进入政府部门,从低级职位和日常琐事做起,都是一种专业浪费。但从毕业生的个人角度来说,在激烈竞争中能得到这样的职位,已属大不易。

  三个瓶颈同时存在,客观上已经使公务员这个金饭碗的成色开始减退。只不过人们的主观感知可能会有滞后,所以,对公务员职位的热捧还在持续。但是这样的持续,无非就是瓶颈状态依然持续,对于个人发展,并非是好事。

  (作者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近年来各地试点打破公务员终身制(延伸阅读)

  浦东:试水打破公务员“终身制”

  2008年6月,浦东首批5位聘任制公务员正式签约走上工作岗位,聘期最长3年。职位类型集中在金融规划、经济分析、教育管理等比较高端、专业性强、政府很难培养出的人才领域。此次在用人体制上实现了两项重大突破,一是实行了合同制管理;二是实行协议工资制度。在薪酬待遇方面,也不执行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等规定,而是由新区政府参照市场同类岗位同类人员的薪酬水平,并兼顾政府机关的实际情况,通过双方协商确定。

  深圳:近七成公务员实行聘任制,待遇与级别脱钩

  2010年2月,深圳市实行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把公务员原来“大一统”管理模式划分成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69%的公务员将被划入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中,通过职位分类和聘任制的实施,部分公务员“官帽”将被摘掉,独立的晋升渠道让长期困扰公务员的“天花板”问题得到破解。改革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扩大公务员聘任制,公务员将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传统公务员的“铁饭碗”将变成“瓷饭碗”。

  顺德:实行协议工资,试用期最长只有6个月

  2011年8月1日,顺德区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试行办法出台。该办法中聘任制合同期限为1至5年。与委任制公务员长达1年的试用期相比,聘任制公务员的试用期显得很短,最长也不过6个月。实行协议工资制,按月支付。对于一些特殊职位,可实行年薪制。聘任制公务员参照企业职工的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退休则实行年功积累金制度。

  沈阳:合同化管理,“封存”档案

  2011年9月中旬, 沈北新区成为辽宁省此项工作的首个试点,初步将实行合同化管理,“封存”档案保留公务员身份的同时,所涉及人员将重新竞聘工作岗位,到期表现优秀可以续聘。如果该聘任公务员出现了违规情况,合同将被终止。沈北新区探索实行行政机关干部聘任制后,将实行全员聘任制,变身份、职位管理为岗位、契约管理,实现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充分激发干部活力。同时探索推进蒲河新城原具有公务员身份人员“双向选择”在党政机关调动的新模式。

  四川:根据岗位实际情况确定合同任期

  2011年,四川省全面启动公务员职位聘任制试点工作。成都市双流县和达州市宣汉县已被作为公务员职位聘任制的试点。对于聘任制的公务员,双流采取合同化管理。根据岗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合同任期。聘任公务员在任期内也有一套考核管理办法;合同到期后经考察合格则可以续聘;否则将终止合同。

  福建:合同期一年至五年

  2011年,福建省已经确定厦门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聘任制公务员工作试点地区,推动“人才特区”建设。而聘任制公务员合同期限为一年至五年,聘任制公务员的公务员身份也将随聘任合同的终止而结束。

(人民网-《人民论坛》)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