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大学校长频繁换帅 输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发布时间:2012-01-12 18:57 点击数:

“985”支持力度比“211”大幅增强

“甭说软件,就是硬件,也无法吸引、留住人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回忆当时的情景非常感慨,“1994年前后的历史系,只有15间办公室,有一个教研室16名教师在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办公,要开会了,怎么办?用书架把中间隔开,这边开会,那边备课。历史学可是南开大学四大支柱学科之一呀,我们都是这种情况,别的专业可想而知。”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北大图书馆基本不买国外的书,因为没有更多的购书经费,只能保证多年一直不断的科学期刊的订阅,而外国图书主要靠国外学校送我们一点。”曾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王义遒说,“10多个教授一间办公室,每个人只能分到一个抽屉,教师的收入也比较低,这样的环境怎么能让教师安心工作?”

南开大学、北京大学面临的问题,在当时一批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序列的高校中比较普遍。尽管当时“211工程”已经实行3年多,但大学办学经费拮据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缓解,中国高校向世界一流的冲刺需要在这个平台上继续择优重点投入,由政府和社会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而“985工程”的实施正适应了这种要求,对高校发展给予了重要的经费保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先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随后又确定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7所重点资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微博)南京大学(招生办)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这9所高校还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联盟,每年举行会议,讨论有关政策问题。

此后,进入“985工程”建设的高校继续增加,同“211工程”相比,“985工程”确定的院校更为集中和有限,一期工程最后确定了34所,多数入选院校都经历过“211工程”的建设过程。

上述这些大学在全国近2000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不到3%,却拥有超过全国50%的在校博士生、全国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一半以上的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院士也都来自这些学校。

“985工程”自1999年初开始启动,到2002年一期工程结束。在资金投入上,“985工程”的力度比“211工程”有了大幅度增加。从1995年到2005年,“211工程”10年共计完成投资368.26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为78.42亿元。而“985工程”仅一期投入就达到了25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投入140多亿元。就拿北京大学来说,从“211工程”一期共获得建设资金1.25亿元,而从“985”一期获得的资金达到18亿元。

到了2004年,中央政府决定实施“985”二期工程建设,列入建设的院校增加到38所。二期投入为42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89亿元,所属部门和地方投入140亿元,院校自筹97亿元。

“985工程”政策之所以得到延续,起直接作用的原因就在于一期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追求卓越之路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就在我国“985工程”实施的前后,亚洲、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提出各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并加强了投入。比如日本在2002年出台了建设3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政策目标,推行“21世纪卓越研究中心计划”,从2002年到2007年,来自97所大学的272个机构得到了支持。而德国也在集中力量发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精英大学,日前,德国拨款19亿欧元用于发展10所精英大学。

或许,我们目前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进行全面评估为时过早,而且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方面仍然任重道远。但这样的结论已经形成:在任何一个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需要付出时间、资源和智慧的浩大工程,对每一所选择这一目标的大学而言,都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坦言:“与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有数百年历程,北京大学的历史才110年,真正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才30年。在我们这样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资源约束、体制机制障碍,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要想真正赶上去,就必须比别人发展得更快,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211工程’和‘985工程’不应被简单视为中央集权体系下由政府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而是由政府和名牌大学携手合作,共同为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竞争力所作出的努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说,“这两个工程正越来越影响着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

“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投入,就要为国家和地方作出更大的贡献。”厦门大学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叶世满说,“‘985工程’二期建设以来,我们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发展站位上的‘国家队’意识、科技创新上的‘顶天立地’意识和‘服务国家发展与服务区域发展相统一’意识。一流大学建设只有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来实施,只有更加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求,才能实现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才能促使大学在贡献中发展,在服务中提升。”

前行之路漫漫,困难与挑战多多。无论“985工程”未来的走向如何,它都为中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愿景,推动、激励着大学向着世界一流的目标迈进。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世界一流”的历史与期望

“经过十年建设,‘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已经具备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基础。同时,我国高校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度和学术环境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差距”

文 | 马珊

2011年对于中国的重点大学建设来说,应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头。8年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在“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公开了清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从2003年到2011年,力争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从2012年到2020年,努力在总体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当时,“985工程”已经开始实施。对于这项以建设世界一流高校为目标的计划来说,清华大学公布时间表,无疑令国人对其更具信心。

如今清华百岁已过。在清华百年校庆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宣布了清华大学新的目标: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2020年也是“985工程”设立时的“底线”。1999年工程启动时,国家曾希望在10至20年内完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最新一期“985工程”已在2011年进入实质阶段。它将持续至2020年,担负起指导中国大学冲击世界一流的最后任务。

39所高校国家队

对于“985工程”的任务,教育部副部长郝平2009年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曾明确表示:它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

郝平解释说,“985工程”先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后来又有7所大学,后来到34所高校。“这34所高校,我想在1998年的时候,每个学校科研经费校均1个亿,非常低。到了2007年达到7个亿,有的学校已经达到12个亿,而校均科研经费达到12个亿的水平相当于美国AAU(美国大学联合会)所属高校的校均水平,相当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校均水平,所以这个支持力度是相当大的。”

根据1999 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一流大学建设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因此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后,199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进入“985工程”名单;2000年增加南开大学等3所;2001年增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8所;2002年、2003年增加同济大学等4所。以上34所,通常称为“985”一期院校。

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等5所高校进入“985”,称为“985”二期院校。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1999年的7所院校,经常自豪地称为“985”第一批院校。

2011年3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这样,两类学校的数量最终确定为39所和112所。

二期院校出现的背景是,2004年开始实施为期3年的“985工程”二期。此前,虽然各校启动时间不同,但一期工程均为3年。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在2004年至2007年的二期建设中: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使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学科水平,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在“985”高校内部亦有不同定位。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明确为世界一流大学外,1999年的7所高校最初被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其后的一批大学被定位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当然,这种定位也不仅以进入“985工程”名单时间而定。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虽然进入名单较晚,也按照中央领导讲话精神,定位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在2010年建校60年时,则明确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

500亿打造一流大学

根据初衷可以看到,“985工程”的实质是确定一批基础比较好的高校,由中央、部委、地方等出资建设。所以建设“985”高校大都通过高校、教育部、省政府、相关部委等多方签署共建协议的方式推进。

2001年11月20日,财政部、教育部下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明确“行动计划”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专项资金、部门配套资金以及其他自筹资金。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包括“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等特殊专项的支出”,即“985工程”。

其中,中央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不能用于各单位的日常支出。其他资金则可根据学校“985工程”建设规划进行安排。

在最初确定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3年内中央为两所学校各拨专款18亿元。它们也是仅有的两所不需要与地方合作共建的“985”大学,从而显示出其在中国教育界和政府定位中的独特地位。

其后7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则在正常教育经费外,由中央、地方在3年内向每所学校各投入10亿元左右经费。如中国科技大学,就由教育部、安徽省和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均摊,每家各3亿元。哈工大、北航等还从国防科工局获得了资金。

后来随着“985”高校增多,教育部对各校定位不同,中央投入也有区别。这样,地方拨款就成为了重要因素。比如在地方财政实力强的广东和山东,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在各获得教育部3亿元拨款外,分别从省政府获得9亿、5亿元。在西北的甘肃,兰州大学在“985”二期也从教育部获得3亿元,从省政府获得1.5亿元。

“985工程”经费可以用在高校建设的各个方面。比如根据兰州大学信息,4.5亿元中用于兰大第一、第二医院建设资金各1000万元。

根据各校的相关信息,“985工程”二期投入一般不低于一期。这样,在为期6年的两个“985工程”已实施期内,中央及地方投入有望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此外,因为“985”高校均为“211工程”大学,因此还会获得“211工程”拨款。

需要一提的是,在二期实施期间,部分地方和部委退出了合作。特别是在确定有部委参与后,一些地方政府不再出资。但目前各校至少保持了“教育部+1”的模式。

2010年3月16至17日,教育部、财政部在北京联合召开“985工程”二期验收大会。这标志着“985”二期结束。

能够体现“985工程”评价标准的是,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对工程10年统计材料的要求。根据这份2008年发至各校的文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课题组主要负责收集能够从公开渠道获取的数据(如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获国家级奖、SCI论文等);学校提供的数据主要是反映‘985工程’投入对学校在培养和引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社会资源办学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效益。”

而在统计指标方面包括:博士学位教师,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国际学术奖项和名誉头衔获得者,被政府聘任的咨询专家和顾问,学校专家为省部级以上单位的集体学习进行辅导的情况,收入明细,科研经费构成与成果转化,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办、举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等16项。

10年新冲刺

“985”高校可以说集中了中国大学中最为顶尖的学者群体和研究项目。正如郝平所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很大比例的获奖者都是“985”高校的教授学者。“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的50%、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委托单位50%,都是‘985’高校。”

其实为了配合“985”工程实施,还启动了“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试点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意见(教重2007[1]号),“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2006年至2008年止,重点是取得经验,探索机制,2008年之后,与“985工程”同期执行。

此后,还专门为偏文科院校和学科建立了“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作为中国最为顶级的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上述两个平台的项目数量都超过20个。而大多数“985”高校都在10个以下。如果说,是否入选“985工程”名单,标志着中国高校的层次,那么上述两个平台的项目数量,可以用来衡量“985”高校的水平。

“985工程”其实划分了中国高教格局中的第一集团。例如,“985”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即党委书记和校长,大多具有副部级级别。这不仅使其在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对话时,获得了足够的话语权,也使高校在内部人事安排中有更大空间。

在这个合作框架内,教育部分配资源的职能和权力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包括下属各司局乃至其他直属单位,都获得了部分项目、经费主导权。

而对于地方政府,辖区内出现更多的“985”高校,对本地区科教工作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果。事实上,相当一部分院校在签署共建协议时,大都承诺增加在本地区的招生人数。同时,利用“985”高校进一步吸引人才和资金,也成为它们对许多行政上并不隶属于自己的高校进行巨额资金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对于中国是否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说法尚有不同。不过,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认为:“经过十年建设,‘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已经具备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基础。但是,我国高校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度和学术环境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相当差距”。

这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现状的评价。

随着“985工程”二期落幕,三期工程在2010年已经开始启动。根据各校消息,2011年已开始对三期工程项目进行招标。

上述文件则要求,各校应统筹规划学校“985 工程”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研究制订学校继续实施“985 工程”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这样,“985工程”三期也许是实施周期最长的一个阶段。可以预见,这个周期的经费投入将会是可观的数字。

(本文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钱贺进)

(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星海音乐学院2012年本科招生考试大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类专业招60人  ·培训一天花费过万 自主招生爬不出应试泥潭?  ·2012甘肃再掀艺考热 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  ·陕西汉中2012年高考共26641人报名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