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热点评论 > 正文
一封家书引发教育反思:留学并不是“仙丹”(3)
作者:南方日报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1-05-30 12:13 点击数:

 

 

“成人”之后再求“成才”

与此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自2006年布莱尔政府宣布将在5年内招收10万名海外留学生来英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英国留学。据统计,目前中国在英留学总人数达50多万。华威大学戏剧教育专业硕士王笑迪在英国读书期间,注意到一种“怪现象”:“毕业典礼司仪宣读毕业生名单,念到人文学科或是基础自然科学时,上台领取证书的中国人身影寥寥,而一到商学院、管理学院,必定能听到一长串的中文名字。”

她的结论是,这既是因为英国在西方国家处于领先的教学质量,也是由于它相对宽松的留学政策和相对短期的留学时间。“这样的考量多少带有几分‘镀金’的功利色彩,出于一种强烈的目的性驱使。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反思下留学的初衷。”

从事留学工作十余年的资深顾问张丽娟指出,中英两国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大不同:英国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目的是学以致用,并非简单传授知识,而中国则偏重于向学生传授考试技能;另外,大多数英国学校无统一教材,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国课堂上的教材却往往千篇一律。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微博),每个学校进行自主招生,除了分数,学生服务社会的经历也是校方决定录取与否的一个重要参照因素。在英国,多数学校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大学本科期间和大学毕业后各有一年实习时间,因此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强,而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定位和熟悉自己的社会角色。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林(应被采访者要求为化名)指出,“英国教育里强调的是‘人的杰出’,中国教育则强调‘分的杰出’。”李林认为,英国推行的是“成人教育”,目的是先将学生培养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法公民,“成人”之后才要求学生“成才”;而在中国,素质教育虽然“轰轰烈烈”了这么多年,应试教育却依然“扎扎实实”。

谈到志愿者活动时,他不无遗憾地指出:“往往只有举办大型活动时我们才能意识到志愿者的存在,活动一结束,志愿者们也就‘人间蒸发’。”李林认为,为鼓励中国大学生投身日常化的志愿工作和社区服务,可效仿香港、英国等地经验。例如学校和社区可以开展长期合作:居委会可为学生提供志愿者服务工作时长的证明,交给学校存档,学校可将之折算为一定的学分。这样一来,学生的经历得到了丰富,社区居民获得了便利,学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有所提高,最后达到三赢的目的。

王笑迪认为,在当下这个经济焦虑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通过激烈竞争以保障其世界市场上的份额,都在通过提倡高度实用的、适用于短期赢利的技能“教育”去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种“教育”的成果或许可以培养出大批模式化的人才,部分满足社会需要,却未必能激发独立个性、理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包容的风范,这些特点正是一个现代国家渴求不已的。“真正的教育尽管不一定能带来财富,但却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社会。”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科技部:人才评价不与论文和经费数量过度挂钩  ·教育不公阻碍穷二代向上流动 致贫者愈贫  ·郑州教育局要求老师布置作业前自己先做一遍  ·动辄成千上万 高额学费未必换来高质量教学  ·考生家长要求清华须认真回应“破格录取”质疑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