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百家争鸣 > 正文
师生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作者:dongdong 来源:评价网 发布时间:2010-11-19 10:05 点击数:

 

“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这是李政道老先生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创新中国论坛”的讲坛上,李政道老先生讲到自己的求学经历,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芝加哥大学导师费米与他一对一地讨论,要求他“独立证实”,正是这样的“一对一” 式的培养,芝加哥大学培养的一批批优秀的科学家。仅1946—1956年之间,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产生了11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我们都明晰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大意义,我们也大力倡导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事实却令我们沮丧不已。“一对一”式的教与学,对我们来说太过“奢侈”,大学里一位导师带几十个学生已司空见惯,短短的几年时间,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指导时间可想而知,而素未与老师谋面的情况也不足为奇,更不必谈交流、讨论了。加之很多导师有定量“任务”在身,给予学生的时间就更少了。于是,仅为一个学历而接受教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了,对学生素质低的抱怨声也越来越高了,不是学生不愿研究,也不是导师不愿指导,而是我们过于片面地追求教育的大众化了。大学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因为我们要完成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然而在过渡的过程中,却以牺牲教育的质量为代价,不能不说是得不偿失!
 

“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学问,学问,顾名思义,即学会问,从而得学问,得真知。然而,在约定俗成的教育模式下,我们的课堂成为老师的独角戏,自问自答;学生成了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袋子,只为把老师讲的知识像物品一样装进空的脑袋。至于些许有想法、有疑问的学生也在老师一次次权威声中默然了,随大流去了。老师们紧随教学大纲,对于大纲以外的知识一律屏蔽,只为让学生考一个好的分数。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并有勇气表达出来。怎样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学会问问题,需要有问题意识。学问不媚权、不唯书,就是对学问本身权威的挑战,在挑战中创新自己的思维,激发智慧的花火。老师对于学生的种种想法与问题,不是看它是否围绕着大纲,而应更多地去关注学生想法与问题本身的意义,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学生一起攻克问题,而非直接给出答案。多多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弯下腰来倾听。我们的教育要给予师生更多的空间与时间,让师生尽其义务。解答学生问题是老师的义务,而问问题则是学生的义务,让师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共同的课堂。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dongdong]
  相关阅读:  ·浙江大学:院士出任大一新生班主任  ·学者热议:个性教育能解决教育不公吗?  ·求职应聘的过程中 简历高度相似 优才难以胜出  ·高校录取通知书拼“个性” 是作秀还是创新?  ·北京市无小学生性教材编写计划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