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正文
万里春风第一枝:深圳30年教育改革发展纪实
作者: 刘华蓉 赖群阳 张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09-06 08:52 点击数:

30年,从海滨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改革引发了深圳的沧桑巨变。

  30年,从满目荒芜到满园春色,创新推动了深圳教育的迅速崛起。

  同一座城市,同一个速度。深圳在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教育发展的奇迹,谱写了一部探索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史诗。

  30年高歌猛进,深圳教育以优先发展为根本,从追赶到适应,从超前到优先,深圳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30年激情依旧,深圳教育以改革创新为灵魂,从学习到融合,从超越到引领,教育创新与经济创新同样精彩;30年成绩辉煌,深圳教育以育人为本为导向,从特色到品牌,从优秀到卓越,深圳的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齐飞。深圳正在造就一座“人人有学可上,人人可以上好学”的希望之城、幸福之城。

  30年优先发展,“深圳速度”催生教育跨越

  【 优先发展,是深圳教育发展的秘诀。把教育视为投资,从理念上解决了优先发展问题。于是,新的学校很快建起来并迅速成了“好学校”,先进设备设施及时发挥作用,优秀教师和人才从四面八方纷纷而至。特区教育的优势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曾经,这里的教育几乎一片空白。特区建立之初,各地建设者如潮水般涌入这座新生的城市,中小学生平均以每年4000人左右的数量递增,但当时特区各类学校只能容纳6万多名学生,而且这些学校大多办学水平不高,校舍陈旧,师资薄弱。特区学校面临着“不能承受之重”,不少本打算到特区的人才因此踌躇不前——一旦到深圳,孩子上学怎么办?

  有人发出这样的呼声:学校告急,特区投资环境面临考验!

  但这里毕竟是深圳,这里是开放的中国寻求希望的窗口和试验田,这里有梦想,有激情,有希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深圳以开拓者的勇气和气魄,创造了教育发展的奇迹:

  ——基础教育从弱到强,飞速发展。与建立特区之初相比,学校规模扩大了15倍多,在校生人数增加近20倍,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多年保持100%,高考升学率达90%以上,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高等教育从零起步,跨越发展。全市有全日制高校9所,在深圳设点举办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机构109个,在虚拟大学园开展培训科研活动的国内外院校52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2.4万人,在册自学考试学生55万人。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大幅攀升。1991年至2000年,全市教育财政投入212.57亿元,为1979年至1990年12年投入总和的16.2倍。2009年教育财政投入达到171.12亿元,几乎与1991年至2000年10年间的教育投入相当。

  ——教育品牌逐渐形成,领先全国。2004年,深圳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教育整体实力跃居全省前列;2009年,南山、宝安两区率先成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2009年,深圳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

  2009年9月,中国社科院首次发布“教育竞争力”排名,深圳位列5个计划单列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

  在深圳教育奇迹般崛起的背后,是深圳人对教育的科学认知和大胆实践,以及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准确把握。

  1983年,面对援建特区人员子女“无学可上”的尴尬局面,当时的市领导提出“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的口号,当年就咬紧牙关投资新建了十几所中小学校,大大优化了特区的投资环境。

  1990年,当深圳走过第一个辉煌的10年时,集全市人民智慧制定了《深圳教育十年发展战略》。当时主管教育的市委常委兼市教委主任林祖基说:“一流的城市必须有一流的教育。深圳的教育要努力实现五个一流,一流的校舍、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

  从此,“一流”就成为深圳教育的自我期许和不懈追求。特区建立30年来,接力棒传了一任又一任,但优先发展教育的决策始终没有变。

“教育是投资而不是开支”,这是一句在深圳广为流传的话。2003年12月,时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的李鸿忠在调研时要求:“要树立办教育是投资不是开支的观点,加大教育投入和优化资源配置。要认识到教育投入、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

  把教育视为投资,从理念上解决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也使优先发展战略得到了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持。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明确要求:“深圳教育要向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看齐,提高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和王荣一样,市长许勤、市委副书记王穗明、副市长吴以环和各区主要负责人,经常深入教育部门和学校,解决教育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一需要”、“根本战略”、“教育强市”、“向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看齐”……深圳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新理念让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清晰而执著。

  先行先试,敢想敢为,开拓者的气魄,特区教育的特有气质。正是这样,深圳有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六个优先”:发展优先规划,投入优先安排,用地优先保障,人才优先引进,待遇优先落实,问题优先解决。

  曾经,深圳是一所没有大学的城市,而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又急需科技和教育的支撑。在特区成立的第3个年头,崭新的深圳大学就出现在特区的“大工地”上。

  深圳人至今不忘时任市长梁湘的那句豪言:“卖了裤子也要办大学。”那是个相对落后的年代,但深圳人有的是胆识和气魄,一边施工,一边招生;一年建起一所大学,30年发展成有自己特色和实力的学府,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深圳大学是“深圳速度”的最好见证。

  如今,深圳的每一次城市规划,大到区域调整,小到社区建设,都要先过“教育关”。深圳市明确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次区域规划和法定图则的确定,一定要有教育部门明确的意见,否则不予审批。

  优先规划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规划中常见的把“边角料”地块留给学校的问题。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市区,开发机构费尽心思想争取到的“黄金地块”屡屡被拨给教育:市委党校原地处黄金地段,在党校迁址另建时,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其改建为50个教学班的寄宿制高中,为市民提供了2500个优质学位。红岭中学新址也是一块“风水宝地”,被很多开发商看中,但福田区委、区政府毅然敲定为教育用地,市区两级投入3亿多元,建成有60个教学班、3000个优质学位的寄宿制高中。深圳外国语学校、第二外国语学校、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第三高级中学、龙城高级中学、光明高级中学等,都是优先保障用地,为扩大优质学位而新建的全寄宿制高中。

  “钱怎么花”的问题,对富起来的深圳来说,不仅考验着改革者的胆识和智慧,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前景。深圳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使用资金,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要花好、花得值、花得有效益”。

  迄今,深圳市教育投入已连续5年保持在每年100亿元以上。5年500亿元,换来教育大发展,这正是深圳人的气魄和胆识。

  加大投入,首先带来的是硬件一流。在打造硬件的同时,深圳教育也在追求软实力的提升。“优者从教、教者从优”就是深圳在教师队伍人才引进、培养培训、改善待遇等方面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为了尽快把教育搞上来,深圳建立了教育特殊人才“绿色通道”,引进名校长、先进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深圳曾在两年间引进19位国内重点中学名校长、635位教学名师。

  引进人才易,留住人才难。30年来,深圳市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教师收入实现了逐年增长,率先做到了广东省提出的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目标。名师工程、经费拨付制度、海外培训计划,一系列重教强师措施,吸引优秀教师扎根于此。高素质、现代化的教师队伍犹如大马力发动机,为深圳教育事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优先发展战略支撑下,深圳教育在短短30年里由弱变强。不仅基础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满足了人口超常规增长对学位的巨大需求,而且优质学校也快速增多,满足了更多人“上好学”的要求。高等教育与成人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经济发展是特区的命根子,也是决定建立特区这个重大举措成败的关键。特区发展需要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但也需要教育和人才的支撑。深圳教育正承担着这一使命。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教授告诉记者,特殊政策只能保证特区经济发展的一时冲刺,没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聚集,特区经济不可能有30年持续不断的发展。

 30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打造教育之城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也是深圳教育30年沧桑巨变、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探索教育管理新机制,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打通国际教育交流快车道,到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改革创新始终贯穿其中,使深圳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2009年9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从全球2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从时任深圳代市长王荣手中接过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聘任书,成为这所大学的创立校长。由猎头公司搜猎、校长遴选委员会遴选、市委审定、组织人事部门任命高校校长的选聘方式,在国内首开先河。

  高等教育是深圳的“短板”,要补上这一块,唯有改革。与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聘任的大胆突破相比,深圳大学的改革矛头直指高校管理体制,人事教授委员会、计财教授委员会……一系列由专家和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教授组成的组织,成为决定学校发展的最高机构。仅2009年,计财教授委员会就否决了学校各部门行政预算经费2000多万元。教授治学,成为深圳大学保持活力的重要动力。

  为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压力,深圳率先在全国建立大学城和虚拟大学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大学城设立研究生院,50多所海内外知名高校、80多家重点实验室和项目进入虚拟大学园,成为深圳高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孵化器。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大学城研究生院已累计培养毕业生近万人,虚拟大学园累计培训近11万人次。

  “短板”通过机制创新补起来,“弱势”通过体制改革强起来。深圳基础教育的机制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比翼齐飞,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中小学的大量增加,怎么解决传统层级体系管理对学校发展的束缚?深圳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放权松绑”——真正给校长办学自主权,发挥来自不同地域优秀校长的聪明才智。曾在内地一所省重点名校担任校长的罗湖外语学校校长袁良平深有感触:“在深圳当校长,来自上面的束缚较少,校长的办学理念有用武之地,治校方略容易得到落实。”

  深圳一度尤为突出的入学难、入园难矛盾同样在办学体制改革中得到了解决。全市在大力发展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的同时,诞生了完全民办、国有民办、股分制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调集了社会资源支持教育,迅速实现了教育规模大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设立民办普通中小学218所,在校生23万人,占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35.2%。

  创新破解难题,创新缔造奇迹。宝安、龙岗两区及光明、坪山新区原村办小学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也不高。2000年,深圳市政府提出由原来的“分级办学、以区镇管理为主”转为“一级管理,以区为主;多方投入,以政府为主;多元办学,以公办为主”,将两区共96所村小移交给区政府管理。3年后,村小完成了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转变,如今,这里已经变得和城里学校一样好。

  创新激发活力,创新推动巨变。深圳中学在全国中学率先尝试选课制,学生可以跨班级、跨年级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同一学段时间,学生修习的课程内容可以不一样;同一课程模块,学生修习的先后顺序可以不一样。实践下来,一个年级800多名学生产生了600多张不同的课程表。深圳中学只是深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范例。从2001年起,继南山区成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后,深圳就在中小学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独特的政策和区位优势使深圳教育面向世界、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几乎在特区建立之初就获得了动力,极大促进了教育质量提高和内涵发展。深圳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聘请外籍教师,自编英语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实验。

  推进教育国际化,必须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从2003年起,深圳市政府开始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先后组织19批680名优秀骨干教师赴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培训。深圳与境外10多所高校建立了师生互派、联合培养、合作研究、共建学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还与7个国家(地区)的12所著名高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4个,引进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

  在改革开放之初,深圳被指为“思想贫乏”、缺乏书香气的城市,今天,深圳的学习气氛之浓厚让人印象格外深刻,深圳读书月、百万市民学英语、市民大讲堂等开放、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把教育从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拓展到社区教育、家庭教育,拓展到岗位进修、就业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宽进严出、弹性学制、学分制、学分互认等办法,为数百万在深进城务工人员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天天充电,人人学习”,已经成为深圳人重要的生活内容。

  改革创新已经让这里成为一座学习之城、教育之城。

 

  30年育人为本,学生成长交出最好答卷

  【深圳教育30年,就是一场不断追求公平、提高质量的接力,育人为本始终是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围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圳教育逐渐走上优质协调发展之路,为经济特区三十而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撑。 】

  2002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纪念活动在深圳举办,深圳实验学校高三学生容忆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当年,美国8所著名大学给容忆寄来录取通知书,8所大学的面试考官一致评价容忆是一位“令人吃惊的学生”。

  无独有偶。2005年2月的一个夜晚,深圳南头城小学二年级学生袁媛,在父母双双煤气中毒晕倒浴室的危急关头,按照学到的安全救护知识,迅速关上液化气罐阀门,打开门窗,然后拨打110、120,将父母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当年,袁媛被公安部、央视联合授予“中国骄傲”荣誉称号。

  30年来,面对特区建设的新要求和市民的新期盼,深圳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紧紧抓住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重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像容忆、袁媛一样足以“令人吃惊”、引为“中国骄傲”的优秀学生。

  教育公平是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一群关注教育、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人,坚持面向每一个孩子,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方面,正在把理想变成现实。

  从2001年起,深圳市先后推出一系列均衡发展的实招、硬招:3年间投入7.8亿多元,使近100所未达标中小学达到区一级以上标准;市长与六区区长签下军令状,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政绩考核的硬指标;投入改造资金近10亿元,对特区外96所原村办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增加公办学位3.4万个;组织优质学校对相对薄弱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一对一”帮扶,培养培训和进人办法实行倾斜,薄弱学校师资迅速由弱变强。

  起步早、力度大、措施硬,使深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全市公办中小学90%以上达到广东省优质学位标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5%通过规范化学校验收。

  公平成为这片实现了经济腾飞的热土上最动人的光辉。在深圳,家庭贫困的孩子、身体残疾的孩子、外来打工人员的孩子,甚至学习适应困难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成为格外被关注的对象。“经济发展了,条件有保障了,我们要把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做得更好,这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说。

  保障来深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一度是深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难点。办新校、增学位、简化入学手续,深圳解决外地就业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从难点成亮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中,来深就业人员子女56.8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69.7%,公办学校50%以上学位提供给了来深就业人员子女,做到了“两为主”,实现了“同在蓝天下”。

  深圳的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惠及外来就业人员子女和民办学校,从2008年起,深圳市对户籍人员子女免收书杂费,对符合就读条件的来深就业人员子女免收书杂费和借读费;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按公办学校统一标准给予补助。

  特区教育得到发展的同时,有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每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逐渐形成。

  这里的学生格外活跃。2009年7月12日,贝尔格莱德体育馆,第25届世界大运会闭幕式。作为第26届大运会举办城市,深圳市高级中学学生演出的20分钟“深圳时间”文艺节目,充分展示了年轻深圳的激情、朝气和活力,赢得阵阵掌声,征服了世界观众。

  这里的学校正在逐步实现“校校有特色”。福田区石厦学校坚持科普教育,罗湖区红桂小学提倡“每天进步一点点”,南山区育才四小践行“绿色课堂”,盐田区田心小学强化书法教育,宝安区滨海小学倡导生命自觉教育,龙岗区布吉中学开展主题社会调查活动,光明新区爱华小学实行“双主体”育人,坪山高级中学实行“多元发展、低进优出”等。校校有特色,让深圳教育在追求公平和质量中充满了活力。

 办学有质量,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背后,是深圳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种种举措:

  德育成为社会共同参与的重点,实施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成专门教育基地,“深圳关爱行动”等活动成为常规。

  艺术的魅力吸引了孩子们,也培养了孩子们。学校艺术展演季、合唱节、美术节等各类艺术活动常年不断,一批批多才多艺的孩子脱颖而出。

  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全市小学三年级以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比国家规划时间提前9年,全市公办中小学98%建成校园网,100%装备多媒体网络教室,生机比达4.7∶1。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中小学生中早早埋下了种子:学生科学院、科技节、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不仅见证了学生们的成长,也带动了更多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爱创新能创新。深圳实验学校学生发明的“脚控鼠标”,获第53届国际科技和工程大赛个人项目二等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荣誉奖。福田区青少年科技中心被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命名为“全国青少年业余无线电培训基地”,南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被中国少年科学院设立为“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基地”。

  科技与艺术比翼齐飞,素质和能力相得益彰。学生的成长成为深圳教育最好的答卷,深圳市纠风办组织全市万人问卷调查,市民对教育行业“比较满意”的达到94.84%,其中“非常满意”占63.04%。

  30年,深圳教育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数量和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成为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十而立,深圳教育在总结辉煌过去的同时,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考察深圳时提出:“经济特区必须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瞄准新目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深圳教育肩负厚望。

  30年来一直以加速度发展的深圳和深圳教育,未来30年将是什么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未来30年,深圳要再领中国风骚,就要在人才集聚上再领中国风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蓝图让人对深圳的未来、深圳教育的未来充满遐想和憧憬。郭雨蓉告诉记者,深圳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是“两个率先”、“六个成为”:率先建成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率先建成高水平学习型城市;深圳教育要成为全市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成为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成为民生福利的重要保障,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石,成为深圳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深圳人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正在用实际行动创造着更加辉煌的教育奇迹,正在用实际行动引领教育改革创新的潮流。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dongdong]
  相关阅读:  ·男子车上伸“咸猪手”被拘 女子作证竟被母亲骂哭  ·80后闪婚闪离日渐增多 父母插手干涉成诱因(图)  ·邵阳副县长因沉船事故免职 家属公布遇难11人名单  ·舟曲学生受基金会承诺捐助4年 款项1年即停  ·幼师工资不如保姆难留人 公办民办月收入差四千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