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考研资讯 > 招生政策 > 正文
单纯“去学术化”难解研究生教育尴尬
作者:佚名 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10-08-09 13:08 点击数:

  教育部希望通过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综合试点改革,改变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学术化倾向。目前虽然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展近20年,但除了法律硕士和MBA等专业学位外,大多数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都存在不同程度学术化倾向。(5月9日《新京报》)

  作为精英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应该说,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化并不是什么问题。如果连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都没有学术化倾向,那我们还指望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学术化?又指望谁来做学术呢?如果先不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眼下的学术化水平,现在的“去学术化”之所以成问题,则是因为目前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脱节,不被市场认可。

  从制度层面看,主要是专业设置的调整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变化。这说明,研究生人力资本的生产,和市场对研究生层次专用性人力资本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虽然有的培养机构确实设置了新专业,但是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些新专业其实并不成熟。之所以能取得招生资格,主要是“公关”能力强。一些专业只是增加或者换一个名称,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新的名称,旧的计划。

  毋庸讳言,由于近几年许多高校都想把自己的门面由“教学”换成“研究”,便对研究生进行扩招,以便达到较高的研/本比例,并以此作为达到“一流”大学的终南捷径,出现了“研究”方面的“大跃进”,有的导师手中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就有数十名之多。这种 “大炼钢铁”式的培养模式,势必出现许多“废钢”。拿到市场去,要么无人问津只得贱卖,要么重新回炉再次包装。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却把板子打在学术化的身上,实在有点冤枉。

  和市场不接轨或者说不被市场认可的研究生教育,并非是一句“去学术化”能解决的。如果只靠单纯的“去学术化”,很可能在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出现更多的问题。比如,目前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才基本为博士层次,博士人力资本的生产,又以硕士生为主要资源,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学术性硕士生的数量保证,一味地强调“去学术化”,博士生的生源质量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体科学研究人才的水平。当然,根据目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培养目标全部确定为学术人才,又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同专业研究生的职业方向和社会要求也不一样,一味地强调“去学术化”或者“学术化”,都是不顾市场需求的表现。目前许多硕士毕业生常常遭遇 “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局面就是明证。

  另外,研究生教育扩招太快太滥,还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即教学资源的匮乏和紧张。学生没有学术发展机会,如何能够保证其质量。因此,研究生教育不能做单项选择,必须在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设置专业、注重学生质量、限制招生规模等问题上破题,不可偏废。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
  相关阅读:  ·考研报名即将启动 符合报考资格学历分六种  ·2012研招变化:7类专业硕士考试初试取消政治  ·北大清华试行读博“申请制” 合格者免初试环节  ·教育部:2012年硕士招生要防止个别专业过于集中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