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热点评论 > 正文
高校屡陷舆论风波 商业化、功利化倾向引争议
作者:中国新闻网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06-03 11:58 点击数:
 

 

 

高校屡陷舆论风波 商业化、功利化倾向引争议

 

5月24日,北京清华大学的学生在第四教学楼前围绕新安装的“真维斯楼”牌匾拍照。此牌匾近日在学生和网友中引起极大争议。当日的北京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官网上显示,清华14个院所、实验室和楼宇等筹款项目也给出了“冠名费”,金额共计7.5亿余元。中新社发 苏丹 摄

中新网6月3日电 (肖媛媛)清华大学的楼能不能叫“真维斯”?40岁赚不到4000万还能不能见导师?大学要不要学给领导敬酒?最近,一系列争议性事件,于中国高校内浮现。在“象牙塔”与金钱和权力夹缠不清的关系遐想中,教育商业化、功利化的讨论再掀一波热潮。

清华陷冠名风波 “象牙塔”在金钱中迷失?

清华大学获得真维斯企业捐赠,为表示感谢将第四教学楼冠名以“真维斯楼”,一时间批评言论甚嚣尘上。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暨南大学教学楼也因冠名地产公司遭学生反对。相关高校均表示,这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弥补办学经费不足的一种通用做法。批评者则认为,高校此举商业气息过浓,破坏了中国高等学府独立严肃的教学风气。

其实,无论中西方国家,高校获赠冠名都非鲜事。诸如,众所周知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是以捐赠者或捐建人的姓氏直接命名学校。同样是以冠名回赠捐建的“逸夫楼”,以及北京大学(微博)生命科学院受印尼金光集团捐助而建的 “金光大楼”,都未像“真维斯楼”一样引起轩然大波。

清华大学显然没有如此幸运了。多数批评者认为清华此举“商业气息过浓,破坏学术独立”,更有甚者称清华以冠名权回赠企业其实是一种“吸金”行径,甚至出现诸如“丧失职业操守”、“大学精神失落”、“有奶便是娘”之类的谩骂。

也有部分声音对此举表示理解甚至是赞成。有媒体刊发评论称,大学财政是教学楼冠名赞助的终极动机,冠名本身不是错。“以清华北大为例,政府的拨款虽然已经很多,却远远不能满足庞大机构运转的需要。大学的筹资压力依然很大,而且相比较哈佛等名校获得的巨额捐款,国内名校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为。”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敏强则表示,高校的生存、发展需要参与社会竞争,需要到社会中去争取资源。高校如何回馈捐赠者的贡献和善意,方式可以探讨。但希望学生别用拔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学校。

教授惊人言论频现 教学被功利“异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对学生的要求:40岁时如无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50多万宝马去上课,是3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提醒同行:做好教学是基础,但把精力都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两位教授的惊人言论前后相继,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公众炮轰。媒体评论称,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很多教授再也坐不住冷板凳,耐不住寂寞,而是一味迎合学术造假、课题蒙混、敷衍授课、热衷走穴等追名逐利行为,以致在“拜金”的道路上走火入魔,成为当前师道尊严不断丧失的一大根源。

更有名校校长坦言,教授从事教学年薪仅7万元左右,若有科研项目年收入可达50万到60万元。两相比较,有些人就会争着抢科研项目,而不愿搞教学。

此外,很多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热衷于在社会上兼职,这种兼职实际上是以牺牲学生的利益来换取教师的滚滚财源,更有一些专家教授为了金钱利益不惜出卖道德和社会公德,甚至蒙骗公众和社会。

无论是董藩还是尹晓冰,他们只是中国大学教师之小众,只是高校教学氛围中那一块渐显功利化的部分的缩影,甚至都无法被称作是“被异化为经济机器”的典型代表。但他们已经足够给公众一个信号:“当学者被异化,危害的将不仅仅是学术和学术共同体内部,而且会毒害整个社会。”

高校授课“官场礼仪” 生存技能还是“媚权”?

媒体调查发现,所谓的“官场礼仪”竟堂而皇之地被搬进了大学课堂,传授如何与领导吃饭、如何给领导敬酒、如何与领导一起坐车等技巧……在广西、湖北、福建等地的一些高校,这些都被当成“礼仪知识”和“求职技能”传授给大学生。

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此现象的不满情绪,认为这样的课程是官场思维的产物,是对社会庸俗的妥协。但在某些老师看来,学生走向社会后,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有为人处事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与领导相处。

评论称,如此公开施教“官场礼仪”暴露出当代高校官本位思想浓重,“这是在传播着一种媚权思维,不外乎还是培养学生的‘官奴意识’,使他们早早形成一种‘不抗争只顺应’的处世哲学。”

也有一部分网友则对此表示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公众不应听到“官场礼仪”就必然联想到奴颜婢膝。人活于世,必然要处在社会关系中,就不可能摆脱社会规则而随心所欲。年轻人初入职场,具备一定的职场礼仪和人际交往的技巧,既能避免或减少碰壁、吃亏,或许还能对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媒体评论指出,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品格最重要的时期。然而在现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能否形成完整的人格令人怀疑。“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当良知都被铜臭给熏黑了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凭借?大学不能沦为名利场,大学应该是一个文化卫道者,“负载价值,守望文明”。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yezi ]
  相关阅读:  ·科技部:人才评价不与论文和经费数量过度挂钩  ·教育不公阻碍穷二代向上流动 致贫者愈贫  ·郑州教育局要求老师布置作业前自己先做一遍  ·动辄成千上万 高额学费未必换来高质量教学  ·考生家长要求清华须认真回应“破格录取”质疑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