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百家争鸣 > 正文
时评:考研生向导师微博“传情”有何不可?
作者:评价网 来源:评价网 发布时间:2011-03-06 10:18 点击数:

 记者昨日从北师大研招办获悉,北京师范大学考研成绩今日下午起可查询。人民大学也宣布将在本月6日左右公布考研成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表示3月上旬可查询成绩。据悉,成绩发布后的一至两周内,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34所拥有自主划线资格的高校将陆续公布复试门槛。记者近日发现,不少同学已未雨绸缪,主动联系导师了,而时下流行的微博则成了他们的“传话筒”。( 2011年3月4日北京晨报)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被越来越多网站开发和用户使用,其交互性和便捷程度不仅被一些公众人物用以建立自己的形象,“沉默的大多数”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这不,就连考研的学生们也纷纷开始用微博预先和导师联系,通过微博“传情”,让导师关注自己,当然也更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亲和大众化的方式获得与导师进一步交流的机会。那么,考研生的这种 “微情”传达效果如何?导师们又能否体察考研生们的“微情”呢?
  短短的140字,微博对于那些怀着迫切读研愿望的考研学子来说就成了一种沟通寄托,希望可以将自己的情况展示给导师,如果导师能够给予回复,自己心里就会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感到踏实。果不其然,一名石家庄考生给中国地质大学任进教授微博留言问好称“今年我报考了您的研究生,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您的学生”后就真的得到了任教授的鼓励回复。
  如此看来,作为学生如果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获得导师的认可岂不是一件美事?可是随即也出现了担心者的声音,认为多数导师可能不会开微薄,而过于急切的想给导师一个好印象反而会适得其反。
  麦克卢汉有一条非常著名的理论“媒介即讯息”,他指出任何一种新型媒介的出现都是一种信息,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而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是更有意义的。
  既然如此,考研的学生使用微博的方式来赢得导师的注意有什么不好?用这个平台发布自己的即时信息有什么厚非的?相信只要是与时俱进、掌握时代发展脉搏的导师们是不会将一个自己的仰慕者,喜欢自己并迫切希望就读于自己门下的弟子拒之门外吧!至于开不开微博也不是关键原因所在,就连胡锦涛总书记也开通过微博,怎么能确定不会有更多的导师们也相应的开通微博呢?
其实,在不曾用邮件发送自己信息给导师的年代,谁能想到它会成为一个学生与导师了解认识的纽带呢?等而推之,谁又能预示得到微博在将来不会成为考研生联系导师的重要方式呢?
所以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考研梦想采用尽可能有效、适当的办法与导师联系和进一步沟通没有什么不可的,只要自己确实有这个实力,态度认真端正,电话可、邮件可、微博亦可!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浙江大学:院士出任大一新生班主任  ·学者热议:个性教育能解决教育不公吗?  ·求职应聘的过程中 简历高度相似 优才难以胜出  ·高校录取通知书拼“个性” 是作秀还是创新?  ·北京市无小学生性教材编写计划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