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百家争鸣 > 正文
对于实名推荐制的疑惑
作者:dongdong 来源:评价网 发布时间:2010-11-08 20:02 点击数:

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符合这样要求的学生,必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吧,他们是否需要降低30分录取呢?看到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对推荐生的要求时,笔者不免有这样的疑惑。

 

首先,符合这样条件的学生,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高考无需降低30分便可进驻北大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去理解“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目的:为了保证那些一贯优秀、而高考却发生意外的考生(譬如身体不适、情绪低落……)顺利进入北大?倘若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对于很多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因为身体不适、情绪低落……等原因影响考试的发挥。倘若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然请恕笔者愚钝,竟只能认为这样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仅噱头罢了,仅为滋长校长、学校的腐败而已!

 

其次,北大在偌大的中国,选择了区区161中学作为其2011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为什么只有161所中学入选?为什么选择这161所中学?究其原因,只能认为在中国仅这161所中学是北大眼中优秀的中学,仅这161所大学能推荐符合北大要求的优秀人才。这样看来,这些中学显然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受益颇多——无形中(也许有意为之),中国最好的高校成为了他们的“活广告”,为其增加了不少的生源吧!在择校费的大肆盛行之下,这161所高中经济效益上也理应创收不少吧?而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每年考入北大的优秀学子们,他们没有这30分的“优惠政策”,他们的学校也没有“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资格,然他们顺利进入北大。与他们比起来,是否意味着符合“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学生更优秀一些呢?

 

而对于承担“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重担的校长们,笔者也同样心存这样的疑惑:第一,校长是最了解学生的吗?要了解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何况是其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等等因素,比起校长,笔者认为学生的老师更有发言权。之所以选择校长而不选择老师,原因不言自明。然客观来说,校长管理一所学校大小事务,更多的校长会把精力放在学校的管理上,而非每一个学生身上,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他可以直接询问学生的老师。那么,了解学生的途径也可以说推荐学生的直观参数,更多的看学生的分数,而对于其社会责任感、发展潜力等隐性的素质是需要朝夕的相处与观察才能了解的,这一点对于校长,是难以实现的。第二,校长如何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校长的任期是有年限的,那么在其任职期间推荐的学生,任期结束后如何作人才质量的保证?还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中校长原本就没有保证人才质量的责任呢?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dongdong]
  相关阅读:  ·浙江大学:院士出任大一新生班主任  ·学者热议:个性教育能解决教育不公吗?  ·求职应聘的过程中 简历高度相似 优才难以胜出  ·高校录取通知书拼“个性” 是作秀还是创新?  ·北京市无小学生性教材编写计划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