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科教新闻 > 社会百态 > 正文
大规模“推荐免试硕士生”的悬疑
作者:滕朝阳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0-11-25 10:19 点击数:

  名校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尊重,不是因为它们鹤立鸡群或孤芳自赏,而是因为它们能行为世范。

  现今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真可以一日千里来形容。稍不留神,就有新举措出台;再不留神,新举措又获得了突飞猛进。

  北大、清华 、人大、复旦等4所知名高校近期公布,2011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高,有些院系达到60%至80%,部分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从前,硕士研究生多是三年制,现在则大多浓缩成两年;从前几个、十几个人一个班,现在则扩充到几十个人一个班,有的导师甚至都不认识自己的学生;从前招收推免生一届也就两三个,现在看上去则从非主流跃居为主流。而这些巨变,不过用了十来年工夫。

  招收推免生,据说是高校的自主权。自主权是个好东西,推免生想招多少便招多少,想怎样招便怎样招。谁来推、谁可免、谁来认可推免,是不是公平、会不会有猫腻,外人似不必操心,自有高校主持。外人似也不必怀疑高校是否自负,有无高尚的情操以及抵御侵蚀的能力,但谁主持谁负责的原则,总是一条必须坚守的底线。古代选拔人才,尚有举荐失当之责,今天若推免发生问题,更应实行责任追究。此外,既是推免,就不宜在“少数人中选人”,如此庶几可以造成野无遗贤的局面。但眼下,很多高校并无推免资格,而推免比例上升的同时意味着统考比例下降(有的已降为零),则加于这些高校莘莘学子新的不公,乃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

  推免可能是基于优化生源结构的立意,而推免比例大幅度上升则可能意味着这一做法获致了较大成功。不过,这不能仅凭观感和逻辑,需要调查研究和确切数据加以论证。从另一个角度看,推免可以成为统考有益的补充,而大规模乃至百分之百实行推免,则是对统考部分乃至彻底的否定。这种倾向的风险性需要评估。在就业形势持续严峻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究生未尝不可理解,研究生扩招带来鱼龙混杂、生源质量下降亦在意料之中,但以所谓推免生质量高于统考生的抽象结论来否定统一考试,似仍有操切之嫌。一名统考生能获得高分,要么他水平真正高,要么他素质不高却善于考试。如果通过笔试入围的考生不符合高校要求,则高校还有面试的救济手段,而笔试的科学性、有效性同样值得反思。试卷若不能检测出考生的真实能力水平,这不是考生的问题,更不是考试制度的问题,出题人难辞其咎。

  硕士生水平本科化,是对当前研究生教育水平下滑的简要概括。不过,这一结果实由多因造成。生源质量如何,自是决定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前提。苗子不好,当然不会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希望。姑且假设推免生个个都是可造之才,在现今的学制、学风和培养机制下,是不是就能成长为合格人才呢?好苗子成材还需要足够的阳光、水分和肥沃的土壤。试问,当今高校所能给研究生提供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又如何呢?炮制论文的风气是否被有效遏制?导师的责任心靠什么激发维持?研究生“宽出”的局面有无改变?不是说生源结构不需要优化,但与此同时,或者说应先行一步的是培养制度的优化。否则,生源虽然穿上了新鞋,但走的仍不过是老路。也不是说优化生源不需要改革,但培养制度同样甚至更需要改革,而目前呈现出的改革格局,却给人以品类、速度和结构皆严重失衡之感。

  名校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尊重,不是因为它们鹤立鸡群或孤芳自赏,而是因为它们能行为世范。高等教育及其衍生的问题千头万绪,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此过程中,名校的改革动向尤其引人注目。因此,名校自应以改革尖兵自任,以促进教育公平自励。高校特别是名校改革不能只眼睛向外,于自身的改革却瞻前顾后、行动迟缓甚至按兵不动,高校特别是名校改革也只能以为天下学子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公平机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此,高等教育改革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进而获得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滕朝阳)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dongdong]
  相关阅读:  ·男子车上伸“咸猪手”被拘 女子作证竟被母亲骂哭  ·80后闪婚闪离日渐增多 父母插手干涉成诱因(图)  ·李阳承认家暴 道歉之余不忘教英语 网友望其好好反省  ·云南民大后勤人员找女学生陪酒 相关人员被解职  ·姐弟双双考上大学 因家境贫寒互让上大学机会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