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国际会议专题 > 会议简报 > 正文
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会议简报(二)(3)
作者:研究中心编写 来源: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0-11-12 00:38 点击数:
 
专家发言(八)
发言人:陈 浩
主 题:2003—2007年中国大学科学研究效率的实证评估
 
       11月6日上午,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陈浩同学作了题为“2003—2007年中国大学科学研究效率的实证评估”的报告。
       首先,陈浩同学阐释了其前期的实证分析的采用的方法,具体过程等。指出此次分析采用C2R BC2模型,利用Sueyoshi所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窗口方式,对中国地区高校动态科研效率进行了评价。
       接着,陈浩同学用图表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研究结果,即东部地区动态TE、PTE、SE数值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刚好相反。
       最后,通过分别对比东部、中部、西部、全国的TE、PTE、SE结果,陈浩同学指出,应该将更多的投资注入中、西部地区高校。同时指出,利用该方法分析高校科研效率时,为了得到更理想的结果,应该同时考虑到动态效率分析周期、效率改变趋势及不同模型范围的影响。具体来说,运用视窗分析时应考虑窗宽、全距等因素。
(文/伍 超)
专家发言(九)
发言人:刘玉仙 副研究馆员
主 题:科学计量在中国国际协作领域内的研究
 
       11月6日上午,同济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玉仙作了以“科学计量在中国国际协作领域内的研究”为主题的报告。
刘馆员运用Q-指数作为合作中的国际化指标,在中国科学计量学领域内,通过对在国际合作基础上的共同署名网络的研究,分析了中国的科技研究国际合作现状。
       首先,刘馆员介绍了XXXX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算法;然后具体讲解了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之后介绍了中国在WIBS领域里国际合作的主要特征;再次,分别对涉及到国际合作领域的组织;中外研究人员的二分网络组成;在国际协作网络背景下的全球Q-指数与局部q-指数分析。
       结果显示,只有小部分研究人员在国际上比较活跃,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组成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科研沟通的桥梁。以下三个机构在对外国际交流中处于比较明确的主导地位:信息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
(文/骆蓉)
 
专家发言(十)
发言人:高 霞
主 题:知识扩散网络模型:以h 指数文献为例
 
       11月6日上午,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霞做了“知识扩散网络模型:以h指数文献为例”为主题的报告。
       首先,高霞指出基于差分方程的流行病学模型(思想的传播类似于流行病的传播)在微观层次上,对于个体传播知识的非异质性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不足。基于此,高教授提出了从时间维度建立基于个人引用的直接网络模型,认为其研究将加强对知识扩散的理解和扩大引用分析的视角,并通过对H指数文献的实证研究说明了该模型应用于科研扩散分析的可能性。
       然后,高霞详细介绍了其实证研究方面有关数据和方法的问题。接着,高教授分析了其基于个人引用的直接网络模型。
最后,高霞详细介绍了其实证研究分析结果:(1)一个基于时间维度的h指数文献的引用关系图;(2)一个典型S形状的扩散曲线图(以时间为横轴,以引用率为纵轴),可以分为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3)h指数文献网络模型中个体阈值分析结果。   
(文/黄立平)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专题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者:秋雨]
 ·上一篇: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会议简报(一)
 ·下一篇: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会议简报(三)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